多年来,石油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结合专业特色,充分挖掘石油精神、石油文化育人资源,通过夯实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构建了“课程思政、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专业竞赛”四大育人载体,弘扬“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继承“三老四严”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营造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一、“小课堂·大思政”,打造“课程思政”新课堂
课堂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教师牢牢把握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的关系,形成课程思政自觉意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积淀学生的石油行业情感以及弘扬石油精神。

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时尤其注重在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教案以及具体的授课、实习中融入石油工业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奋斗热情,立志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正是在一节节的小课堂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
二、“忆往昔·畅未来”,举办“石油文化素养讲坛”
除了在第一课堂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学院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举办“石油文化素养讲坛”。通过校内外专家、校友,回忆、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解读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介绍最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畅想石油事业前景,为学生深深地埋下了“石油基因”。

其中《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了解油气发展趋势,培养油气科学精神》等主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与科研兴趣,坚定学生专业自信,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石油精神与全球视野。
三、“走基层·访企业”,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每年暑期,学院坚持开展“第三课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深入石油生产一线,深入了解到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领略科技进步对油田建设的巨大影响,感受一代代石油人不畏艰辛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断践行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为国家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更加坚定了支部党员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坚定了学生学好石油开发本领、献身石油事业的信念,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和学生对石油专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近5年来,学院“黑油”实践队先后前往克拉玛依-重庆-成都-库尔勒-濮阳-东营-青岛-潜江—深圳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足迹遍布三大石油公司及部分行业民营企业。2024年起,学院组织学生在企业一线顶岗实习1个月,返校后通过“铁人精神”宣讲团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宣讲,扩大辐射面。
四、“赛技能·促学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为祖国能源战略安全作出自己贡献。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动员、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油气储运设计大赛等在内的诸多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石油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积极参选“王涛英才”奖学金、孙越崎能源优秀学生奖等全国重要能源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评比活动;指导学生科技类社团组织在校园中广泛开展群众性、日常性、实践性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探索和创新氛围。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获得孙越崎优秀学生奖4项、“王涛英才”奖学金7项、“挑战杯”国赛银奖1项以及其他各类行业或国家级荣誉50余项。


通过“三课四体”石油文化育人模式,学院将学生石油精神教育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专业竞赛全过程,“铁人精神”“三老四严”优良传统深入人心,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觉肩负起“端好能源饭碗”的重任,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石油人,在学习、科研和创新创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事业”已成为广大石油学子的自觉行动和使命担当,真正做到了凝聚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